2011年5月29日

把關玩假的? 食品大廠接連淪陷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529/78/2sd5m.html

 更新日期:2011/05/29 04:11
記者楊雅民/特稿

飲料、保健食品遭塑化劑污染的風暴,如雪球般愈滾愈大,台灣食品和藥品業的「優等生」幾乎全部淪陷,賠上商譽,也賠了消費者的健康。

部份消費者同聲大罵黑心原物料供應商之際,也開始質疑,食品和藥品大廠口口聲聲說為消費者健康安全把關,到底是玩真的?還是喊假的。

也或者是台灣整個食品產業供應鏈的安全把關機制已失靈,食品工廠所標榜的通過GMP、ISO、HACCP等認證,其實只防得了君子,防不了小人

食品大廠則不服氣地表示,食品安全是業者的生命,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,強調工廠採購原物料,通常會尋找有信譽的廠商,並要求廠商提供產品規格表,以及檢驗合格證明。

原物料進廠後,業者會再針對總生菌數、大腸桿菌群、沙門氏菌等微生物,以及重金屬殘留等項目進行檢測,這次爆出的塑化劑是原本不應該出現在食品內的成分,早已超出食品業者可以自主檢測的範圍。

若真的只是業者把關機制失靈這麼單純的原因,今日就不會從統一、黑松、金車、白蘭氏、悅氏,甚至永信、杏輝等台灣品牌響叮噹的業者都全部淪陷,無一倖免。

業者認為,塑化劑既然被列入第四類毒化物質及致癌物,政府相關單位有專業的人力和檢測儀器,就應該將國內所有管制的毒物,從源頭進行管制,並追蹤流向。

如果,政府不能有效的管控好所有列管的毒化物質流向,在塑化劑風暴之後,難保不會再有一個比塑化劑更毒的毒物,威脅台灣整個食品供應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